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林草局长话“两山”|雷经纬:以“两山”理念为指引 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四库”

以“两山”理念为指引 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四库”


雷经纬

宜宾市林业和竹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20年来,“两山”理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指引林草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


宜宾地处川、滇、黔结合部,金沙江、岷江、长江交汇处,全市林地面积1000.6万亩,林竹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功能区,享有中国竹子之乡、中华竹都美誉。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来川视察指示“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发挥蜀南竹海等优势,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2022年6月来宜视察嘱托我们“树牢上游意识,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林业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宜宾市林业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建设“两岸青山千里秀林”,高质量推动“天府森林四库”建设。


聚焦“蓄水于山”,推动“森林水库”增容


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兴文县赤水河流域水源涵养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不断提高森林保水固土能力,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实施人工造林及更新造林13.3万亩,国有林森林抚育2.7万亩,集体林低效林改造7.6万亩、退化林修复5.6万亩。全市现有森林面积930.7万亩,森林固土能力达1026万吨,蓄水能力达28亿立方米。


聚焦“摇钱于树”,推动“森林钱库”增收


依托全市334万亩竹林、53万亩油樟林等特色优势资源,大力推进林地规模化经营,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丰产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不断提高笋材产量和产出量,目前每年可产竹材255万吨、鲜笋23万吨、油樟初油1.9万吨。同时,出台竹产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展林竹加工业招商引资,全市现有林竹规上企业132家、亿元企业6家,农民人均从林业竹业获得收入3180元;2024年实现林业综合产值627.8亿元、居全省第2位,其中竹产业综合产值428亿元、继续保持全省第1位。


聚焦“藏粮于林”,推动“森林粮库”增产


宜宾市将“森林粮库”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内容,利用林下空间因地制宜发展以竹笋、林药、林菌和油茶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全市林粮经营面积超过200万亩,实现林粮产量67.2万吨、产值78.8亿元。其中,笋用竹林88万亩、年产鲜笋23万吨,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17.9万亩、年产中药材1507吨,油茶种植面积14万亩、年产鲜果2500吨。


聚焦“固碳于木”,推动“森林碳库”增效


以长宁县省级林草碳汇试点、屏山县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市级试点以及四川长宁国家级竹林生态定位观测站建设为重点,与国际竹藤中心、浙江农林大学等单位深度合作,开展“竹林碳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等项目研究,大力推进森林碳库建设试点。全市森林年碳汇量达128.3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碳储量1220万吨。


与此同时,宜宾市和泸州市正在全力共建“天府森林四库”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聚焦共建千亿林竹产业、共筑长江生态屏障、共护国土生态安全、共强林竹科技支撑、共搭林竹发展平台等五个方面,充分发挥宜泸两地森林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发展路径相近等基础优势,推动两市在生态环境、林业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领域深度合作,守护好青山涵养绿水、绿水怀抱青山的美好生态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按照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的总体安排部署,围绕宜宾、泸州共建“天府森林四库”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积极探索林业竹业改革创新,以林地规模化经营为抓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为建设美丽四川贡献更多宜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