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林“活起来”,让生态“变黄金”
——巴中市深化集体林改践行“两山”理念
王君
巴中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巴中市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是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现有森林面积1166万亩,森林覆盖率63.18%,被誉为“川东北氧吧”,可有效利用森林空间873万亩,生态产品总值(GEP)超过2000亿元。近年来,巴中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建设“天府森林四库”为契机,进一步盘活集体林权,联动发展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纵深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加快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生态红利向发展红利转化,有力支撑巴中高质量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
盘活林权,探索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巴中市坚持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印发《巴中市盘活集体林权推进“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工作方案》,找准放活林地经营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产业要素保障等小切口试点,不断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整合分散资源,推进林地经营权集中。聚焦林权分散碎片化特征,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坚持依法颁发的原林权证继续有效、不变不换,实施集体林股权量化、明晰产权、均股不均山,引导林农将依法获得的分散的林地经营权整合起来,作为联合资本交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外发包租赁经营。通过市场化运作,林农按股分配获取收益,建立起“林地变股权、林农当股东、收益有分红”的林地经营机制。出台《巴中市林权入场交易规则(试行)》,依托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巴中分所,搭建林权交易系统,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点,实行林权(预)流转信息公开发布。目前全市整合林地经营权30余万亩,公开交易累计57宗,流转面积7.2万亩,流转金额3716万元。
强化利益联结,激发参与主体活力。针对林地粗放经营、比较效益低等现状,结合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探索建立企业、集体经济组织、林农等多方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恩阳区九镇包树梁村与恩阳盛林公司签订流转协议,流转林地面积1067亩,林地流转费用每年50元/亩,林木收储费用1200元/亩,林农收入流转费用288.1万元。包树梁村与项目公司共建共营,建立“127”联农带农林下经济发展新机制(林农10%、公司20%、村集体经济70%)。包树梁村将产业分红获得的70%集体收益再次按“127”进行分配(脱贫监测户、特困户10%,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0%、村集体产业发展70%)。2024年该村已发展林下种植茯苓500亩、天麻50亩,带动320余名林农到园区务工,实现人均务工增收3400余元,茯苓产值800万元、净收益约4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可突破280万元。
加强服务保障,增强经营基础配套。面对林业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鼓励银行机构实施差异化的信贷扶持,开展林权抵押和公益林补偿收益权、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林业经营收益权等质押贷款业务,开发适合林业发展的中长期贷款等创新产品,完善抵押林权快速处置机制,提高林权抵押率。出台《巴中市公益林(天然商品林)收益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贷款额度原则上不超过年度公益林(天然商品林)补偿性收益的20倍,即不超过连续20年的应收公益林(天然商品林)补偿性收益,拓宽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融资渠道,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绿色金融发展和乡村振兴。
激活动力,探索推动多渠道投入
巴中市聚焦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键环节,坚定项目为王,争取多元投入,破除制约产业发展资金障碍,激发改革主体强劲内生动力,不断激发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
项目撬动资金投入。立足林业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坚定以项目支撑为发展基础,争取财政及社会资金投入11亿元,大力实施通江县年产2万吨油茶生产、平昌县林下中药材种植、南江县万亩核桃提质工程等项目,引进四川金万博杜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四川良源食品有限公司、四川省锐嘉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力发展木本油料、林产调料、林草中药材、森林蔬菜、林下养殖等特色林业产业。通江县杜仲产业基地获评首批“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新申报平昌县林下中药材等“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3个。平昌县大茅坪林下中药材现代产业基地,利用“社会资本+财政资金”投入700余万元,结合森林抚育项目实施,发展淫羊藿、玄参、茯苓、黄精、天冬等林下标准化种植500亩、林下仿野生种植1600亩,建设配套公路级作业道10公里、水池1000立方米、管护用房100平方米。
金融注入发展活力。针对森林经营管理粗放、目标树种长势缓慢、林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抢抓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机遇,先后启动两批次共12个国家储备林项目,规划总面积153.65万亩,计划总投资135.93亿元,计划实施人工林集约栽培1.03万亩、现有林改培26.63万亩、中幼林抚育40.48万亩,配套开展森林药材、森林食用菌等种植,建设林区巡护道路、灌溉设施等生产服务基础设施。目前,已建成大径级木材示范区1.5万亩,完成营造林建设9.49万亩,发展林下经济0.52万亩,办理不动产权证43.37万亩。
龙头带动多元主体。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助力生态、引导生产、带动致富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积极招引企业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引导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森林粮库”建设的活力;支持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及各界人士回乡创业,积极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招引培育一批精深加工企业,鼓励支持培育一批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加大林粮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支持各类林粮经营主体通过“公司+合作社+林农+基地”“国有林场+村集体+基地”等模式与林农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市累计发展涉林新型经营主体292家,南江县光雾山林业有限公司、四川裕德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被评为省级林草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提质市级以上现代林业示范园区7个,新建“天府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基地15个。2024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270亿元,同比增长12%。
融合发展,探索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巴中林业立足本地森林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聚焦绿色建材、文旅康养等产业赛道,积极融圈建链,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努力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
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深研林业产业结构不优、经济效益不高的基本林情,把“天府森林粮库”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带动全市林业产业整体提升,印发《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巴中行动方案》,坚持以业立园、梯次建园,整合资源要素,多渠道、多形式培育一批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生产方式绿色、品牌知名、效益明显、辐射带动强的“森林粮库”现代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度、管理规范、优质高效、特色鲜明的林粮基地。大力发展木本油料、林产调料、森林中药材、森林蔬菜、林下养殖产业,积极培育林粮现代产业园区(基地),建成县级林粮园区3个、基地15个,全市林粮经营面积达到400万亩,经初步统计产量达55万吨,综合产值近60亿元。
深挖木材精深加工产业。基于建市时间短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基础薄弱的现实状况,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速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绿色建材产业链,构建“一园多点”木材产业布局。协同巴中经开区建设现代林业循环经济产业园,以巴中建丰新材料公司、雅姿家具有限公司等16家重点企业为引领,从原料采集、加工、制造到销售的产业链初具雏形,推动现代林业产业与先进制造业逐步融合;依托产投集团、供投集团在巴州区、平昌县开展工业原料林培育试点;成功招引落地南江县木制家具原材料精深加工、巴州区木质托盘、经开区智能家具制造等项目;全市木质人造板产能突破54万立方米,木质家具产能达到13.9万件(套),年产值近10亿元,同比增长51%。
实施森林康养提质行动。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深度融入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围绕全龄康养城市建设,以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资源载体,完善提升森林康养基地品质,助力打造旅游、体育、医美、食品等旅居养老消费新场景。积极开发“森林+温泉疗养”“森林+静心修养”“森林+深度睡眠”等特色产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在基地试点建设健康管理中心,发展森林游憩、度假、运动、教育、养生以及食疗等多种森林康养业态,不断提升服务供给质量,打造一流的森林康养目的地。2024年积极举办生态节会,圆满完成第二十二届四川光雾山国际红叶节各类保障任务,推进延长光雾山红叶观赏期技术研究取得初步成果,生态旅游及森林康养综合收入超120亿元。
绿色是巴中的底色,也是巴中的特色和优势。作为国家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双重生态功能区、全省整市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地区,巴中市将聚焦“林改四问”,不断创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金融助力、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特色塑造成产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