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之力厚积发展之势彰显共生之美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嘉聪成都是全球唯一拥有野生大熊猫和圈养大熊猫资源的超大城市,也是国内唯一拥有国家公园的省会城市。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总面积为1459平方公里,第四次大熊猫普查数据显示,这里常年活动有野生大熊猫73只,占国家公园野生大熊猫数量的4%。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紧扣市委、市政府践行“两山”理念目标要求,夯实“两山”转化制度路径、空间路径、价值路径,以生态之力厚积发展之势彰显共生之美。
完善保障体系,创新“两山”转化制度路径,高点布局建好国家公园
立足打造模式首创、科研领先、力量集聚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坚持规划先行,创新赋能。健全规划体系。编制印发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建设实施规划》为主,产业发展、入口社区建设等专项规划为辅的“一主N辅”规划体系,明确超大城市破解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多头管理问题的成都路径。创新法治路径。深化成都片区联合执法和林长制跨区域司法协作机制,会同成立全国首个跨区域林长制法官工作站,会同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连续3年开展“国宝行动”联合执法,协同破解法治建设难题。培优科研平台。充分发挥成都大熊猫人工繁育、野化放归方面优势,会同清华大学、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高校院所,依托成都超算中心等“数据大脑”,联合开展大熊猫野外精准调查等课题攻关20余项,核算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653.04亿元,为科学保护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筑牢生态屏障,拓展“两山”转化空间路径,以点带面护美国家公园
以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为统领,凝心聚力推进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和基层基础设施提弱补短工作,着力提升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能力。逐“块”推进,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坚持核心保护区“人退猫进”,结合地质灾害避让等政策,迁出原住居民281人,清理退出矿业权31宗、小水电34座,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境影响;聚焦生态廊道破碎、种群封闭割裂等问题,采用低干扰修复模式,稳步推进大邑火石溪等重点生态脆弱区恢复自然生境,累计保护修复大熊猫栖息地20余万亩,进一步打通大熊猫种群基因交流关键性走廊枢纽;深入推进片区内旗舰物种及伴生动植物协同保护,历时三年全面摸清片区本底资源情况现状,范围内各类种群数量稳中有升、栖息地各项指标持续向好。多“线”并行,“项目化”提升基层保护能力。聚焦基层能力提弱补短,靠前谋划储备近、中、远期项目189个,计划总投资13.92亿元。结合成都片区实际,开展标准化设施“提质”工程、管护人员能力“提升”计划、智慧国家公园“提级”项目,布设标准化检查哨卡、标准化管护站等15个,开展线上培训、线下实操活动80余场,建成生态智能监测网络平台,设置无线自动网络回传等智慧监测点位200余个,累计获取红外照片、视频8万余份,“项目为王”带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推动产业发展,夯实“两山”转化价值路径,点绿成金激活国家公园
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让绿水青山“生金淌银”。强化合作共建。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与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彭州市龙门山镇人民政府与成都国之瑰宝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大熊猫国家公园崇州管护总站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大邑县西岭镇云华村村民委员会与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等结对共建,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展国家公园自然研学、社区共建等项目,发展以大熊猫保护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事项,带动生态产业“抱团出圈”,提振国家公园社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强化价值转化。紧扣片区资源禀赋,编制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初步培育“熊猫林里”区域公用品牌,获批认定省级原生态产品9个,结合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都市圈建设契机,面向社会发布大熊猫国家公园“同城融圈”产业发展机会清单项目50余个。同时,依托大邑西岭雪山、彭州宝山等文旅产业功能区建设,融合打造“熊猫+康养”“熊猫+科普”等生态场景,“串珠成链”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旅游、研学环线,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下一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走好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发展之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书写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